电子化笔记心得分享
所谓「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在思考的同时伴随着要记住一些东西,有些东西有短暂的记忆就好了,比如出门前记得关灯,有些事情,要记住一段时间,比如周末的行程计划,或者两个月后的考试要考察的内容,再比如很多东西需要一直记住,以便随时回忆起来以便思考一些事情。
我们的大脑承担者两个重要的工作——思考和记忆,尽管人与人是有差异的,但是人和人的思考能力都差不多,或者各有所长,总之,个体的思考能力是没办法借助工具显著提高的。但是记忆却不同,有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更多东西,人类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方法去“记住一些事情”。
如果说语言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流,那么文字便是早期人类记录事物的高级工具(现在可以用来记录的载体就很多了:照片、录音,甚至是视频),但还是文字更能让人随手记录自己的灵感或者见闻,甚至是情感。
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记录的习惯。记录灵感,可以让自己的奇思妙想不会很快被忘掉;记录见闻,可以让我们能回忆经历过的事情;记录情感,可以让我们回忆过去;记录知识,可以让我们博学;记录花销,可以让我们学会花钱;记录任何关于自己的一点一滴,更是能让自己在回顾总结中认清自己。
可见,「笔记」不是简简单单的记下一件事情那么简单了。
用多元化的记录方式快速收集笔记
如果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记笔记,那么收集笔记内容的方法很简单,一支笔,一个本子,把要记的东西写下来,必要时配一些图表,就好了。这是最简单直接信手捏来的记录方式,符合每个人的习惯,不用思考就可以去做。
但是当有了一些电子化的能有效提高效率的笔记工具以后,我们记录笔记的方式就多了起来,比如拍一张照片,录一段声音,或者直接保存一份文件。但是无论如何,在收集笔记的时候,选择一个最顺手最便捷的方式是极其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闪过之后,又要忙别的事情了,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快捷的办法记下来,可能要么就忘记了,要么自己都懒得记了。总有时候我们会嫌一时的麻烦而放弃记下一些可能很重要的东西,所以便捷多元化的笔记收集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字记录
这是最简单的收集方式,很多东西都可以很直接地用文字表达。我们更习惯用语言描述事物,而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用文字记笔记最重要的的是,尽量简洁挑重点,不用注意语言的连贯性或者语法的准确,应该把这些放在笔记的整理和回顾阶段(笔记的回顾和整理,后面细说)。
拍张照片,用一秒钟记录眼前的一切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眼前很短暂的事物或信息记录下来,很显然用文字是很难做到的,这个时候,用照片就很方便,一瞬间就能记录很多信息,甚至有时候,一张照片抵得上千言万语。
图表能用很简单直观的方式表达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
虽然文字几乎能表达一切事物,但是,有时候却不是那么方便和直观,图表就是一个极具效率和直观性的代替文字的记录语言,在合适的场合,使用表格、流程图等方式,可以很方便地记录便于直观阅读的内容。
收集录音
这个最简单粗暴直接,如果你在听讲座、演讲,或者在进行采访,没什么比录音更方便的了。类似的还有录像。
纸质笔记的电子化
虽说笔记的电子化,能带来许多便捷,但是它始终无法代替纸质的笔记,但纸质笔记不便于携带、查阅,并且难以保管,所以将纸质笔记电子化是一个很好的收藏方式。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扫描仪扫瞄进电脑里,然后保存好,但是扫描仪又不是很方便,所以最便捷的方式是拍照。用拍照的方式保存纸质笔记,就很方便,可以随手操作。更好的是,比如Evernote笔记软件的拍照保存,就有专门为记录纸质笔记优化的功能,能将一张照片上的纸质笔记很真实地还原,让它在电脑上看起来更像真实的白纸黑字。
总之
只要把“笔记”的概念立即地宽泛一点,收集笔记的方式就还有很多,比如浏览器书签,微博收藏夹等,但最终一定记得把这些东西收归一处,便于整理和查找。
按一定的规则整理以使笔记更加条理
笔记当然不能只是收集完就结束了,许多人把记录当作记住,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种错误只会导致我们为收集内容所花费的时间白白浪费。笔记最重要的价值当然是用来查阅的,它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一本书应该有自己合理的内容关系架构,因此,如何整理我们收集来的笔记显得尤为重要。
最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就是分笔记本(或者文件夹)分类整理笔记,这是大多数人习惯的方式。我们通常把歌曲放到一个叫 music 的文件夹里,把相机里导出的照片放到 photos 文件夹里,对于一些内容简单的笔记来说,这是最合适的方式。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几个朋友一起去旅行,积攒了好多视频和照片或者还有日记回来,重点来了,我是把照片、视频、日记分别放到他们该呆着的地方呢,还是把它们一起放到一个叫旅行的文件夹里?貌似都合适,最好的方式是再拷贝,按两种归档方式分别保存一份,但是这要消耗两倍的存储空间,如果你能想出更多的分类方式,那就成了悲剧。
至此,标签化管理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候登场了。先解释,标签化管理方式摒弃了文件夹管理方式的恶习,每个文件或每条笔记可以搭上多种标签,比如有一条笔记被打上了日记和旅行两个标签,这样不管你是找自己的日记,还是找和旅行相关的内容,它都会被找到。标签更加包容,它不会独自占有一个文件,也不会被唯一的文件占有,而且标签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从属关系,它是散列式的。好比一个老师在班里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可以轻松的找出所有姓李的同学或者所有家乡在山西的同学,而不需要先按姓氏或者籍贯分班,再找。这种先进的文件管理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信息管理软件以及 Mac 电脑的操作系统。不过这种比较开放的管理方式对一个人来说是否能够提高效率,还要依靠这个人怎么使用它,怎么合理地设计标签。不过习惯了以后,自然会有一套自己的管理逻辑。
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
之所以在讲信息检索之前先讲分类整理,是因为所有的内容管理软件里都不会内置专用的 Google 帮你将你最需要的内容拿到你面前,即使是强大的 Google,也需要在不断改进搜索算法的同时不断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
快速找到笔记也是一门技术活,即使是在手写笔记是唯一记录方式的年代,人们也发明了各种寻找重要信息的便捷方式,比如:折角,贴标签纸,或者是各种各样方便信息检索的形式纸质笔记本被发明出来。当自己的信息记录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快速查找信息的重要性和难度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其实利用研究 Google 检索信息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检索信息的能力是完全没头脑的,因为 Google 的强大之处在于利用软件技术和身后强大的数据进行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这本来就是人脑的运转模式。
所以,查找信息依然是最普通的按照路径、标签、关键词等信息查找。路径查找用于文件夹的管理方式,标签查找用于标签的管理方式,这些都取决于对笔记的整理是否合理。而关键词查找信息就是一门大学问了,别看你整天用 Google 能随随便便搜索出自己想要的内容,这其实是靠强大的 Google 背后无穷的力量来实现的,全球每天几亿人用G oogle ,每个人每天又不知道会搜索多少关键词,Google 通过他们搜索的关键词和点击行为,不断学习和完善,来通过你的关键词来判断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背后的原理相当复杂和庞大。但是我们自己的笔记就不同了,处于个人信息管理的局限性,再高级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会了解你什么时候想要什么,这时就需要自己合理地提取关键词,然后再结合路径和标签的方法来查找。其中学问,全靠个人摸索。
定期回顾,让信息存活
什么?我把东西记下来,用的时候查不就行了么?用得着定期回顾么?这个问题分两点回答:其实是前面所说,记录不等于记忆,自己的笔记里记录的当然都是自己想要知道、想要学会、想要记住的东西,当然要定期回顾,不能让它「死」在那里;其二,如果不会顾,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记录了哪些东西,那么在笔记中查找东西与 Google 何异,甚至还不如 Google。
笔记的形式多样,我们的浏览器收藏夹、微博收藏夹、手机相册、录音、日记等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笔记的一分子,前面提到,为了查阅方便,自己的笔记一定要收归一处,而每次整理笔记的时候,就是一个回顾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记录下来想要学习的东西和过去经历的事情。除此之外,定期地回顾笔记也是一个好习惯,这其中的好处不必细说,你一定深有体会。
分享是一种精神
分享的意义何在?就好比一个人独自吃一盘菜跟八个人一起拼一桌菜的区别,相信大部分正常人都喜欢后者。而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则百利而无一害。交换苹果,你我都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交换想法,我们每个人就多了一个想法。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分享自己的知识、感悟就好比相互交流学习,这也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个人信息电子化的时代,信息分享变得更加简单了,何不去分享来收获更多呢。
如何打造完整的个人知识仓库
这才是重头戏。
如果你喜欢用电子化的方式整理自己的笔记,甚至是所有信息,那么你一定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让自己在手机、整理、检索和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workflow),这项工作有个专有的名字,叫做个人信息管理(PIM)。
对于收集来说,应该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应该尽量缩短信息手机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收集的积极性,一件可以随手做的事情,总是不会懒得去做的。
分析和整理阶段极其重要,首先要把收集到的东西统一归纳,再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前面介绍过的文件夹和标签管理,以及更多自己探索出来的整理方法)将这些信息整理,形成一个条理的信息仓库。
定期地回顾同样重要,回顾不仅是巩固的过程,也是完善的过程,好比把收集来的信息和笔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整理出来,这样更利于自己以后的查阅。
至此,随着信息不断收集、整理,信息量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只是仓库,包含着所有自己收集和记录过的信息。如果想要它价值倍增,与人分享是最佳的途径,分享包括与别人交流学习、发表文章、甚至是将自己整理的成体系的内容出版成一本书,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