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全景》

受肺炎疫情的影响,春节假期那几天在家宅了半个月,虽然工作日需要在家办公,但是几乎不出门,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我读了本书,叫《人的全景》。

这本书结结实实地告诉了我:你是这样的,你有这些问题,你应该这样解决。

描述「人」

根据作者的观点,人的本质就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态,当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超出平衡态的范围,就会出现失衡,从而使人产生某种思考和行为,作为负反馈,来对冲失衡。这些思考和行为,来自人的经历积累形成的经验,以及经验积累形成的价值观,这被称为人的经验价值清单。

适当的失衡是能通过人的思考和行为来调节的,这也是人维持平衡态的机制。平衡是动态的,人总是在失衡和寻找平衡中存在,人的成长和进步,也需要失衡,然后在找回平衡的过程中进行。

而当失衡的程度放大,超出了一个更大的范围——生死线的范围,生命就会走向死亡。

要维持人的思考和行为,就需要为此提供燃料,人就像一个处理工厂。一方面,从外界获取食物、消化、提取能量;另一方面,从外界获取信息、归纳和记忆、形成思考。人的喜怒哀乐也形成于这座工厂中的多巴胺、催产素等化学元素的变化。

此外,人在行动时所需要的能量,思考时所需要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这是人的边界,认识到边界,才能合理分配利用自己的资源。

从本能到进步

人的本性(或者弱点)可以用一个词高度概括:惰性。不管是行动还是思维,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惰性,惰性使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弱点。

比如:

在人际沟通中,惰性会表现为对可能出现的误解的忽视、对双方观念差异的忽视等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接收方对信息的理解与发出方完全不同。

在自我成长中,惰性会表现为对变化的抗拒、对现状的误读。这些问题会导致人长期停滞不前。

此外,惰性还会表现在人对自己各方面认识的局限,以及无法跳出自我的限制拥有更加宏观的眼界。人总会在事前自找理由,在事后自找台阶,迅速回归之前的平衡,而不是在寻找新平衡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

要解决人的本性带来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认识到这些问题,很多问题在被发现的时候,就有了解决办法。在这本书中,作者就针对很多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思维体操」。

比如在沟通时,要认识到误解的存在,并反复确认,而不是等到行动后出错,酿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要认识到人的能量边界、信息边界、效用边界,合理利用,而不是盲目使用;比如要认识到改变现状要面对的虚弱期,以及它带来的更长期的好处,从而不惧怕甚至拥抱改变;比如认识到「弹簧人」效应,不在事前盲目自信,不在事后逃避反思,凡事客观地评估其可行性;等等。

读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来不是我计划内的读物,所以以上都是一些意外的收获,「惰性」这个看法也是读后自己的总结。通过读这本书,以及后来自己的反思,也产生了一点意外的思考,就是:「惰性」很多时候假以「感性」存在于我的思维当中。可能是因为,在以人为主体的时候,「惰性」是一个贬义词,而「感性」是一个中性词,更容易接受。但是在很多时候,人的感性是惰于理性思考、惰于认识现状、惰于总结过去。

读这本书,也是一个面对自我、接受理性洗礼的过程。

推荐你也读。